等渗溶液
临床上静脉给药时,常常采用等渗溶液作为溶媒,常用: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习惯叫法为生理盐水和等糖。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渗透压的概念,存在着这样一种膜,纯溶剂水可以自由通过它,而溶质不能通过。溶剂分子由低浓度一方向高浓度一方扩散。
渗透压示意图
这种现象称为渗透作用,这种膜被称为半渗透膜(半透膜)。人体的毛细血管壁和细胞壁就是一种生物半渗透膜。
血浆渗透压为300mOsm/L,其中血浆中的晶体如Na+ 和Cl-贡献了80%以上的渗透压。
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为等渗溶液,可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高于血浆渗透压的为高渗溶液,可造成红细胞的皱缩;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为低渗溶液,可造成红细胞的肿胀而发生溶血。
高渗、等渗、低渗溶液中红细胞的变化
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单位容量中溶质微粒的数量,
任何溶液的基本微粒,无论离子、分子或分子聚合体所产生的渗透压都是相等的。
例如1个钠离子、1个葡萄糖分子或者1个蛋白质分子,尽管重量和大小相差悬殊,但却产生相等的渗透压。
因此,1分子的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比较,电解质所产生的渗透压可能较非电解质大1倍甚至数倍。如1个NaCl 分子,可产生1个Na+离子 和1个Cl-离子,即2个微粒,而1个葡萄糖分子,仅为1个微粒。
这也就是为什么每100ml水溶液中含有0.9g NaCl 或5g C6H12O6(葡萄糖),虽然溶质的质量相差悬殊,但微粒数量相近,因此其渗透压都与血浆等渗,在280~310 mOsm/L之间。
那么问题来了
临床上另一种常用的补液溶媒: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是否是等渗呢?
首先看下它的规格和成分:
250ml:葡萄糖 12.5g 与氯化钠 2.25g
500ml: 葡萄糖25g 与氯化钠 4.5g
也就是每100ml葡萄糖氯化钠溶液含有5%的葡萄糖和0.9%的氯化钠。
那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是高渗吗,1+1=2?
答案是:1+1=1 等张!
纳尼?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这里
就涉及到另一个概念
就是等张溶液。
等张溶液
而在液体疗法时,也就是进行体液补充和水糖电解质酸碱平衡调节时,常涉及到不同渗透压和张力溶液的计算和配制。由于细胞膜是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半透膜,渗透压和张力有着不同的概念。
渗透压:指体液中所含溶质的总量,无论其是否可通过细胞膜,代表了溶质对水的吸引力。
张力:指体液中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量。张力的本质是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造成的渗透压,即张力=有效渗透压。
在液体疗法过程中,临床将葡萄糖视为无张力溶液。原因是:尽管葡萄糖是等渗溶液,但会很快随着代谢从血管中减少。正常人体每分钟利用葡萄糖能力为6mg/kg。因此在配制补液进行张力计算时,临床常常将GS视为0张也就是水,但在糖代谢障碍(如高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中应谨慎应用。葡萄糖注射液其目的在于供给水分和部分能量,可暂时升高血浆渗透压,把组织中的水分吸入血管内,增加血容量,并可发挥渗透性利尿的作用。
小结一下
生理盐水是等渗等张液,可以较好地维持血管的血容量;5%GS是等渗低张液,会很快随着代谢从血管中减少。
临床上常用的混合液的成分和张力,如下表所示:
这也就很好理解,教材上外科急症处理的这样一条口诀:
休克、烧伤补液原则——先盐后糖、先晶后胶。
先盐后糖:先补电解质,可使血液稀释并扩容,降低粘滞度,改善微循环,提升血压。如果先糖后盐,糖被细胞摄取利用之后,血浆渗透压将极速下降,进一步造成电解质紊乱,会导致水中毒,快速输糖水还容易导致应激性低血糖。
先晶后胶:
晶体液与胶体液的区别仅是溶质分子的大小。
晶体:溶质分子直径<1nm,分子可自由通过大部分的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内外具有相同的晶体渗透压,如生理盐水、林格氏液、平衡液、葡萄糖等;
胶体:溶质分子直径1~100nm,分子不能自由通过大部分毛细血管,而在血管内产生较高的胶体渗透压,如羟乙基淀粉,右旋糖酐、血浆、白蛋白等。
晶体是血浆渗透压最主要组成部分,血浆中的胶体渗透压仅仅占据极小的比例。晶体溶液可以有效地纠正体液及电解质平衡,而胶体溶液是增加血容量,提高和维持血压。
晶体液由于粘度低,可快速输入,纠正电解质失衡,可平衡分配到细胞内外,恢复组织间液,改善微循环,后续补充胶体溶液,不易通过细胞膜,可增加血容量,改善微循环,提高和维持血压,类似于先盐后糖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