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与千寻》中有一句话说: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古人对每个年龄段的孩童的发型都是有固定说法的。
3岁---7岁称为垂髫(tiao)这时的儿童头发很少,还不用束发,披着就好。晋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意思是老人与小孩很开心,自得乐趣。
8岁---14岁成为总角。在《诗经》中把儿童的发髻称作“角”。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借指童年时期,幼年。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女子到了15岁行笄礼,用笄把头发盘起来,表示已经成年,可以结婚了。
男子到了15岁,男子要把原先的两个 总角解散,扎成一束髻。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 《 项脊轩志 》。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大戴礼记 ·保傅》
束发一般15岁,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
男子到了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也称“弱冠”。
友谊是人的精神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友情的人,就像生活在凄凉的荒漠。缺乏朋友的人,最感到人间的孤独,人们需要友谊,渴望友谊,追求友谊,是因为真诚的友谊可以使人奋发,使人欣慰,使人快乐,使人向前。小时候交朋友是很单纯的,只有欢笑,虽伴着埋怨,但它是天上一颗永不败落的星星,永远那么亮,那么灿烂。
当我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时候,我认识了好朋友小佳。并且开启了我们长达6年的友谊之旅。
我们是在排队做早操时认识的,那时自己个子不高,排在前面。小佳就在我的后面,于是就这样认识了。说来也是缘分,小学6年,我和小佳同学一直都是同班,家离得也近。所以我们几乎总是一下回家。我们俩经常被别人说长得像,无论去哪里都一起行动。如果你下课要打扫,没关系,我等你。如果我下课要抄作业,没关系,他也会等我。总之我们像是一对双胞胎一样行动,就像那句诗描述的那样: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我们俩无论有什么秘密都不瞒着彼此,就像姐妹一样保持着亲密的友谊。
但是后来我们升上了初中,分到不同的班级了,各自关注的事情也不一样了。慢慢地就没有共同话题了。
虽然我和小佳之间默契还在,但就是太默契了,很多事情的看法都不用问都可以知道了,因此根本聊不起来。我尝试过挽回我们的友情,因为我真的很重视这段6年的友情。我试过多和对方分享自己的心情和看法,也尽量多和对方相处。我尝试和对方开玩笑找共同话题,因为我们以前很经常互相开玩笑。但是他已经感受不到我的幽默了。但是他说:走开。大概这段友情就在那一刻结束了吧。
失去了好朋友的我非常失落,一度不再相信友情。既然友情都是要结束,人们还是要分离,那么又何必那么亲密呢?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里写道:
“人生其实就像一条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伴而行。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各人就会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人生就像一张过滤网,一边行走,一边过滤。
遗失的,留在过去。唯有留下来的人,才是未来最值得留念的人。
后来我留在学校住宿。学校的宿舍是上下铺的,我睡在下铺。后来慢慢地和我的上铺同学熟悉起来了。她叫小娴。
在当年我们心里除了学习什么都不想。所以我和小娴的友谊是建立在合作之上。当年学校的条件不好,没有热水器,洗澡需要自己买一个热水壶去接水。而且仅限午餐时间供应热水。于是我和小娴就分工合作,她去排队接水,我来排队打饭。然后再一起吃饭,一起回宿舍午休。我们的豆蔻年华就在一起顶着烈日或寒风去操场跑步,一起在夕阳下边看落日边写日记中度过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初三那年的五一黄金周,我们约好了留在学校学习。当时由于黄金周,学校放假一个星期。所以饭堂是不开门的。于是我们买了很多泡面,饼干,榨菜,大饼等食物备着,互相打气一起努力学习。
我还记得那年炎热的午后,教室里没有空调,只有360度转头的风扇。我们给自己安排了学习计划,早上做数学试卷,然后背英语单词。午餐吃泡面配酸菜后午休。约定好了只能睡1小时,到时间了必须叫醒对方。午睡醒来整个人都很迷糊。我们会给对方打气:加油,想想你的理想,你的目标。那时候的傻劲挺让现在的我羡慕的。
中考是考体育的,有400米跑步和扔铅球。在中考里算30分。那时真的是我运动最积极的时候了。每天下晚自修后就一大波同学往操场上冲。有些跑上10圈才回宿舍洗澡。还有的带了铅球去练习的。我和小娴比较特别,我们会玩你追我赶的小游戏。
游戏规则:
一个人快速往前跑,后者在起点等待10秒后开始追。后者可以随时大喊一声:追。这时跑在前面的人就减慢速度跑。等后面的人超过自己后,自己再减速跑10秒。然后自己再努力去追对方。
我们每次都会跑得大汗淋漓。跑完后就去边听音乐边压腿。我记得那年冬天寒风吹得手通红,也记得夏天里带着蝉鸣的微风。多亏了练习,在体育考试中我们都取得了好成绩。
虽然我和小娴没有上同一个高中,但是在毕业后我还经常去小娴家里玩。因为我还记得和小佳渐走渐远就是因为没有共同话题了。但是有次晚上我去的时候小娴和她高中的同班同学在聊电话,聊得非常开心,好像我不在似的。等小娴挂完电话后,本来买给她尝尝的包子也凉了。后来我们就不怎么见面了。现在我们连朋友圈的点赞之交都不是了。我们没有发生任何矛盾,分离就像一条河,慢慢分岔流向了两个方向而已。
贾樟柯电影《山河故人》里有句台词:“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很多时候,我们和朋友之间的疏远不是因为产生了矛盾,而是因为个人的目标不同了。你们看的方向不再一样,所以聊的东西也不一样了。那些离别,大多都是悄无声息。另外,如果相隔太远,那么身边总会有新的朋友出现。旧朋友总有点远水救不了近火的意思。再有,你们经历的东西不一样了,很多观点或自己重视的东西不一样了。这就没有共同话题了。
以前,听过一句话:“小时候,打着打着就和好了。长大后,和和气气就绝交了。”
这就是幼时和成年的最大不同。友谊的种子,或许洒满了我们成长的每一寸土地,但能够陪伴我们一生的,终究太少。一边长大,一路走,一路丢。直到悄然无声地变成回忆,消失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