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日常监督的重点对象,对党员领导干部适时进行诫勉谈话,变事后问责为事前提醒,是预防“关键少数”发生违纪违法问题的有效手段。实践运用中,应把好诫勉谈话的尺度、温度和力度,使诫勉对象思想真震动、灵魂真触动、身体真行动,实现抓早抓小、治病于初萌的目的。
精准“诫”的尺度。诫勉谈话是高于批评、低于处分的一种内部教育方式,是干部思想教育的一项制度和规范程序,旨在及时提醒、监督和挽救干部,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讲求尺度方法。把握尺度,贵在“精准”二字。要精准政策运用,熟悉适用条件,细化“诫”的情形,增强量化界定可操作性,根据问题性质、动机原因、轻重程度、当事人对所犯错误的态度等情况,综合分析研判,既不降低处置标准,也不拔高处理档次,切实有效用好诫勉谈话利器。要精准揭示问题,既不漫无边际、泛泛而谈,又不蜻蜓点水、闪烁其词,既不避重就轻、轻描淡写,也不夸大其词、上纲上线,做到一针见血、切中要害,找准“病灶”恰如其分打到“痛点”,防止监督成为“吹面不寒”的“杨柳风”。
暖心“勉”的温度。诫勉谈话目的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要以“诫”认清问题所在,更要以“勉”找准改正方向,从而振奋精神、重整旗鼓再出发。要浓厚“勉”的味道,多一些交流帮助,少一些空洞说教,让干部既能感受纪律威严,又能体会组织温暖,以强劲组织感染力促使其真正反思错误,把组织提醒放在心上。要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客观公正评定错误,既用纪律尺子衡量、又用高标准引领,既谈清谈透问题、又鼓励放下思想包袱,引导树立“知错就改、善莫大焉”思想,激发“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内生动力。
强化“改”的力度。“惟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整改犹如给树治病,若只清理面上“枯枝烂叶”,问题就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开展诫勉谈话同理,不可一诫了之、一勉完事,而要延伸过程,放大谈话效应,跟进做好整改“后半篇文章”,确保彻底拔除“病根”。要指导当事人改正错误,视其错误程度、认识态度、性格特点等,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改进意见。要加强诫勉干部的后续管理和跟踪考核,从严跟踪回访督查,看诫勉对象是否受到警示、措施是否全面落实、问题是否及时纠正、群众是否真正满意。要将诫勉谈话情况通报谈话对象所在单位、部门党委(党组)和组织人事部门,将材料及时归入个人廉政档案实施动态监管,从根本上杜绝问题“死灰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