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字是由刃与心组成,有人就解说,“忍字头上一把刀”,忍就像心上悬着一把,刀刀在扎心,自己怎么能忍受这样的痛苦呢?不能忍!然而,不能忍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只看字面的就懂得是什么意思,对于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说明了“小忍”与“大谋”之间的关系,如果“小不忍”就会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告诉人们,为了长远的发展,在一些小事小节要学会忍耐。
俗话说“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年之忧”。做人要有包容的胸怀,眼光放要高远一点,除了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坚持,其他的虚浮之事不要件件放在心上,不在小是小非纠缠不清,不作无原则的纷争。
很多人觉得遇事受到一点委屈,就不能忍耐,觉得忍就是向对方示弱,是一种屈辱,不能容忍自己受欺负,因而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与人生闲气,与人争执,结果越计较越生气。
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不蒸馒头也要争口气”,有时候明明不是什么大事,受不得一点小气,不能够忍耐,为了争口气,逞一时之愤,激化矛盾,结果小事争成了大事,双方成了对立面。
忍不是胆怯,而不忍也不是勇敢,而不过是血气之勇,这样的勇也不成不了大事。想做大事的人,不会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能忍常人不能忍的事。真正的成大事的人是不逞一时的血气之勇。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少时贫寒,受到市井流氓无赖的欺负,让他从胯下爬过去,他强忍了胯下之辱。韩信是害怕那些无赖,不敢拼杀吗?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后,英勇善战,在井陉之战,以3万兵力,打败赵国20余万的军队,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绩,屡立战功;任统帅而一举打败项羽,他为汉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人还害怕几个街头小混混吗?
韩信被封为王后,他到达他的封地,还让侮辱他的人负责抓捕盗贼。他告诉手下的人,当年之所以忍受胯下之辱,没有一时激愤而杀死他们,就是为了实现远大抱负,成就现在的名声。
如果当年韩信逞一时的血气之勇,杀了侮辱自己的无赖,他就要偿命,也就没有后来英武的韩信了。因此,他以超常的忍耐强压怒火,俯身从无赖的胯下爬过去,以超常的忍耐忍受了人们对他的嘲笑。
面对侮辱而能够忍受,表面上看似乎太懦弱,骨子里却具有极大的勇气,小忍是为了大谋,是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而忍受屈辱。当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时,为了长远,能够韬光养晦,不让一时的冲动而让自身陷入被动的局面。
忍,在一些人的眼里被看成是逆来顺受,似乎很窝囊,其实这是在社会生存环境非常险恶状态下的一种求生存的大智慧。
孔子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意思是因为一时的愤怒就忘记了自己和父母,这不就是糊涂吗?忿,就是不能忍,而做出了傻事,孔子认为,这样的人实际上是一个糊涂虫。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可以与诸葛亮比肩的人物,但是周瑜嫉妒心过度,埋怨上天“既生瑜何生亮”,把心计用在与诸葛亮的斗智上,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诸葛亮运用他的嫉妒心,故意设计来气他,在计计失败后,他因气不过而盛年夭亡。
小不忍则乱大谋,是失之在躁,急躁没有定力。古人讲,每临大事有静气。特别遇到大事要来临的时候,如果心静不下来思考,浮浮躁躁的,就看不清形势,不能周全地谋划,一定会坏事。
“小不忍”说明了人应该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忍,就在无关紧要的事上可以忍,在小事小节上可以忍,在别人的闲言碎语中可以忍,只要不妨碍大事,就宽容一些,不计较。但是,在原则性的问题上,不能忍让退让,注重“士可杀,不可辱”的气节,要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果敢。
林则徐幼时脾气急躁,性情刚烈,他的父亲林宾日为了教他以下这样的坏脾气,亲笔写下“制怒”二字,悬挂在林则徐的书房之内,时时警示他,并且把他的名字改为“则徐”,意思是要他控制脾气,处事舒缓。
林则徐为官之后,牢记父亲的教诲,亲自书写“制怒”二字牌匾,挂在书房、厅堂,用来时时警示自己。
林则徐到广东禁烟,海关监督豫坤和洋人勾结破坏禁烟,林则徐知道后怒不可遏,把茶碗摔破。为了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健康,他不怕得罪当权的投降派和外国侵略者,销毁了收缴的鸦片。
“发怒是祸水,冲动是魔鬼”。遇事爱发脾气,是意志薄弱,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表现。遇事不能忍耐,动辄就发脾气,只能说明自己缺乏修养,气量狭小。
一个有志向、有理想的人,能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不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正是由此,才能成就大事业。
我读《论语》之《卫灵公篇》:
【原文】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小事上不忍耐,就会扰乱了大的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