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留”作为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或处罚形式,不同的拘留方式对应不同的执行机关,适用不同的强制对象,也有不同的法律后果。
总的来说,拘留有三种形式——行政拘留、刑事拘留、司法拘留。
本文将通过对比三种拘留形式,从【区别】和【救济途径】和【法律后果】角度为大家展开分析解读。
q
行政拘留针对的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人员,是治安管理处罚形式(警告、罚款、拘留)之一,也是其中相对最重的惩罚形式。
决定机关:(县级以上)公安机关。
强制对象: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人员。
拘留期限:一般在15日以内。(处罚合并执行的一般不超过20日)
救济途径:不服行政拘留处罚决定的,可以提起行政复议以及行政诉讼。(在此期间,如果缴纳保证金或提供保证人的,可以申请暂缓执行拘留)
法律后果:
首先,行政拘留不会留下犯罪记录的案底,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前科”。
其次,受过行政处罚的人员,会在公安系统中留下记录,这些记录会产生的影响主要是两方面:
刑事拘留,针对的是一些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所采用的暂时性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严格意义上并不具有处罚性质。
决定机关: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自侦案件中)。
强制对象:部分现行犯或重大犯罪嫌疑人。
拘留期限:一般在14日以内;最长为37天。
救济途径: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认为拘留超过法定期限的,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要求解除拘留。
法律后果:刑事拘留作为一种暂时性的强制措施,本身不具有惩罚性,也不会留下记录或案底,但是它作为刑案侦查过程的一个环节,通常会有两种直接后果:
一是刑事拘留期限内公安侦查后认为犯罪事实证据确凿的,申请批捕或认为当追究刑事责任移交送检,而经过法院审判后被处以刑事处罚的,此时会留下案底;
另一种刑事拘留期限内公安侦查后认为证据不足或情节轻微不构成犯罪的,可以视情况予以行政处罚或释放;或者公安侦查后移交送检,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的,那么此时就不会留下案底。
除了犯罪记录(案底),对于行为人报考公务员或其他特殊部门的岗位时必然也将受到限制,同时被处以刑事处罚的人员还可能面临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等其他影响。
司法拘留针对的是妨碍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秩序的人员采取的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
决定机关:人民法院。
强制对象:妨碍诉讼(审理、执行)的人员。
拘留期限:一般在15日以内。
救济途径:不服司法拘留的,可以向上级法院申请复议。
法律后果:同行政处罚类似,被司法拘留的人员也不会留下犯罪记录,但是同样对于一些需要开具《无违反犯罪记录证明》的情况或报考一些岗位时,将会受到不利影响。